我们连乐园都还没有,又何来走出乐园呢?
——甜查理
亲爱的媎妹:
见字如面!
我们终于去看了《芭比》,本来以为会很温和,但是看的时候反而很惊喜。这部电影其实非常先锋,她对准的是美国这种post-feminism的社会,而不是中国这样「前feminism」的、赤裸裸的父权社会。所以她的进步之处在这片土地可能反而有点水土不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批评她太温和、认为她不够女权。
《芭比》电影:一颗粉红色的糖衣炮弹
事实上芭比戳破的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的幻梦,讽刺的是伪装在“平权”之下的男权。上世纪末期兴起的新自由主义把成功归于个人的奋斗。它告诉女性你只要努力就能走上人生巅峰,完全忽视了结构性的社会问题,让欧美很多人相信性别平等已经实现,女权主义已经过时/不再需要了。其实「post-feminism」的字面意思就是第二、三波女权主义浪潮扫清了法律上的障碍、女权运动的主要目标已经达成——所以女权主义已是昨日的事情。于是崇尚个人奋斗的“大女主”叙事便开始在美剧里大行其道。影片中,芭比乐园就是那个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合力打造的糖衣炮弹,而芭比打碎的恰恰是这场“女人只要足够优秀足够努力,就能战胜一切男人”的美梦:
她告诉你“父权还在,只是更隐蔽了。”
她告诉你白男高管们表面上鼓吹什么女性啊梦想啊,其实骨子里就是想继续赚钱维护自己的特权。
她让肯随随便便就夺得Barbieland,就是在提醒年轻女孩,结构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堕落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比如反堕胎可能只是个开始,所以赶紧醒醒吧、别再做梦了。
她让萨沙的妈妈格洛丽亚(上一代见过现实的女权主义者)说出:“芭比乐园里的芭比(沉溺在政治正确里的新一代女性)没见过(传统)父权多么残忍,所以一下子就被洗脑/击溃了。”
她让芭比安慰肯,鼓励肯找回自我,“你能成为任何人做任何事”,结果转头就拒绝让肯担任要职。这像不像现实中男权对女性不痛不痒的安慰?嘴上说着women can be everything,实际利益却是一分不让。
所以,《芭比》本身其实也是一颗粉红色的糖衣炮弹:她的表达当然是温和的,但内里却实实在在地触及了问题的本质。Barbieland中充斥着的“粉红税”、辱女词恰恰印证了它是资本主义男权给女性营造的甜美幻象,所以看似荒诞肤浅的反而最是其深刻之处。事实上,正因为芭比对准的是权力本身,鞭笞的是“政治正确”的虚伪、讽刺的是女人可以做任何事的口号式“大女主”,所以她就是先锋的。在这个内核面前,那些所谓的“消费主义”、“男人戏多”的局限性都已不再重要,甚至故事本身讲得好不好都不再重要,因为芭比已然觉醒。
芭比乐园里虚幻的女性掌权
芭比是从她的乐园里醒来的,这个乐园是貌似女本位的“乌托邦”,是美剧“大女主”打造出来的糖果屋,是根本就不存在的幻想。所以里面女人都可以当总统、得诺贝尔文学奖,却还在穿高跟鞋服美役,还在说着辱女的脏话“motherfucker”。芭比已经走出来了,那你呢?姑娘们醒醒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别有了点成果就满足,不要小富即安啊......其实这部电影说的就是这个,它批判的是一切虚伪的Barbieland——现实不完美,但它毕竟是现实,所以我们要穿着平底鞋去勇敢面对、去创造真正的理想世界。
影片中的母女对比正是对这一内涵的明示:“妈妈留在原地所以女儿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这其实就是第二三波女权主义浪潮中的前辈和后女权主义时代的新一代的传承。她告诉后女权主义时期的年轻女孩,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向前走,不要停留。
还有人批评《芭比》只提出问题却没有给出解决方案,可是主创团队明明已经点出了答案。影片最后妈妈和高管说自己想做“普通芭比”。很多人批评她怎么只有这点志向呢?女人要做“总统芭比”!但乐园里不是有总统芭比吗?问题是一位女性总统能解决结构性的压迫吗?反过来说,如果结构性的压迫不解决,现实中又怎么可能真的出现女总统呢?女权主义不可能通过个人英雌主义实现,我们需要千千万万普通芭比站出来,选择那双平底鞋。
芭比只有一个选择:从乐园这个“美梦”中醒来
其实说到底,很多人觉得《芭比》太温和还是源于两地女权主义发展阶段不同,因此观众需要的女性荧幕形象也不同。国内的现状是需要大女主,需要一个女人从男人主宰的世界里杀出一条血路,帮现实中的女人完成复仇,所以伪女权真男权的“复仇爽剧”(例如《致命女人》、《黑暗荣耀》)才会大火。在连政治正确都没有、连“大女主”叙事都还如此匮乏的当下,很多人当然希望荧屏上的芭比能代替我们杀光肯。但是芭比会这样吗?不会。芭比不会做那个帮你圆梦的“大女主”,芭比就是芭比,她会回到现实世界做一个普通女性,去感受、去谈判、去争斗,即使现实没那么“完美”,即使现实中的女人会流泪。
就此搁笔,期待下一次和大家见面!
回到现实世界的芭比
陌生女人1号和2号
二〇二三年七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