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为第四十八封来信的后半部分。前一部分参见:从《还有明天》出发,谈谈什么是真正的激进(下)
幻想/要求女人活在真空之中:
由于过于急功近利,且不肯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做事。很多自诩进步的人开始表现出两种倾向。其一是审判女性厌女,结果是几乎禁止女性做任何事情,例如批判女性看厌女电影/小说(这和分析批判作品本身完全是两码事)。问题是,男权社会的所有产物都有父权的印记,要想“纯洁无暇”女人必须放弃所有活动,不然怎么可能不“厌女”?现实就是我们只能生存在父权结构里,所以除了住进深山老林我真的想不到还有什么方式能达到这些人“足够女权”的要求。这类所谓“女权主义”钻进意识形态的牛角尖,几乎完全脱离物质世界,因此也不可能达成任何物质层面的变革,且发展到最后几乎要消灭肉身,毕竟人只要存在就必然带着厌女的“原罪”。

更糟糕的是,这种策略不仅不现实,还常常正中「保守主义」下怀。例如虽然女权主义确实需要批判男性在异性恋性行为中的主导地位、科普有很多女性其实无法通过纳入式性行为获得快感、强调“性同意”的重要性、坚决反对性骚扰......但这不代表要否认“性、欲望以及性行为带来的快乐”,更不应该去羞辱和男人有性关系的女性是“媚男厌女”甚至“自由驴”...
为了消除压迫而全盘否认客观存在的事物或是审判女性,结果只会加剧本就已经非常严重的性压抑、性羞耻乃至恐同,最终演变成新时代贞节牌坊。
其二,要求女性切断所有社会关系(因为所有关系都可能存在权力差/剥削),结果只会是摧毁女人的支持系统,使女人更加孤立无援。女性不是活在真空当中,而要想推动变革更要求我们和现实中的人接触——这就不仅包括友好的进步派,也必然会包括弱者、当权者、男人、坏人、蒙昧的人、伤害过我们却也真心爱着我们的人等等(参见陌生女人帮播客第一期完整版)。而要求女性斩断所有可能有负面影响的关系,本质不过是一种逃避,最后只会导致女权主义沦为局限在小圈子里的网络亚亚亚文化,失去所有集体的力量。
两相叠加,审判者会将无法活在真空里的女人(也就是除TA自己以外的所有女人)定死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剥夺其主体性、开除女籍、肆意辱骂:


总的来说,如今不知多少人打着女权的旗号维护现有结构、苛责受害者(包括荧幕里的女性角色)、对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疯狂出警或挑刺,造谣、辱骂甚至人肉与自己政见不同的人,颠倒黑白、扭曲“激进”的含义浑水摸鱼,终极目的只为推行自己的“教义”。这不是为了摧毁父权,而是想要取代“旧爹”当“新爹”,从而继续骑在更弱势群体的头上作威作福,还要大骂她们“不够进步”。不过,只要看透了虚假Radical的本质,我们就会明白那些真正「珍视自由的人」不买这些人的账真是再正常不过了。
写到这里,我想说的话已经不言自明。我们理解的“激进”是——对结构鞭辟入里,对个体保持共情,对现实审慎思考,求同存异广泛动员,推动制度性变革;而绝不是——对结构轻轻揭过,对个人重拳出击,对现实视而不见,执着于排异、揪内鬼和文字狱,最后一头扎进幻想怪圈。
要知道,真正激进的女性主义运动必须要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并深深地扎根于物质世界。这可能意味着给无家可归的女人送盒饭、给山区女孩邮寄卫生用品、给想离婚的女性提供可负担的法律咨询、建立为离家出走女性服务的庇护所、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办女子学校。更进一步地,是以倾听感受、理性讨论为基础,循序渐进地设置议程、一步步推动政策乃至法律层面的改变。而如果这些听起来很难,那大家不妨从「在女性朋友/亲人/伴侣需要我们的时候到场」开始——涓涓细流也会汇成汪洋大海,The personal is the political.
说到底,女权主义是为了让女人们活下去、并且要活得更好。
要相信我们还有明天。
就此搁笔,期待下一次和大家见面!
陌生女人1号 兔姐
二〇二五年四月四日
P.s. 我更想批判的是「实」而不是「名」。而我们之所以在这封信中称这些人为“激女”,是因为持有文中所述观点的人有99%自称“激女”,且据我观察自称激女的人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具备一项或多项上述特点(到豆瓣激女组看看,或者关注几个微博激女博主就有数了)。
所以,如果你对互联网“激女”有着强烈认同感并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感到冒犯,那么你可以——
1. 去提醒我批判的这部分“激女”不要以女权之名行父权之实、给整个“激女”群体抹黑;
2. 摆事实讲道理驳斥我的论点,以「求真」为目的理性讨论或辩论。
而不是任意发泄情绪、指责我“污名化激女”。要说污名也是这些人自己在污名化“激女”吧,毕竟事儿都是TA们干的、话也都是TA们说的,而我只是罗列并分析客观事实,何来污名?